福建省闽清第一中学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线上购买足彩2019届高三语文时文阅读素材(五)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2-08 10:20

线上购买足彩2019届高三语文时文阅读素材(五)

2018125     编辑:夏月香

1.激荡“奋然为之”的精气神

2.让法治信仰照亮每一颗心灵

3.科技理应让生活更美好

4.智能流骨干网还要经受更大考验

5.新能源汽车如何断奶不断电

6.汽车社会呼唤文明细节  

7.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打赢环保的“作风保卫战”

8.文化交流,沙漠驼铃奏响新乐章

9.你我的温度就是社会的温度

10.“用人以公,方得贤才

11.“身份证照可重拍凸显服务理念大转变

12.让高雅艺术走向大众

13.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14.港珠澳大桥彰显“中国精神”引领齐心共圆中国梦

15.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

16.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②

17.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③

18.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④

19.文明也是管出来的——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⑥

20.“求新”与“念旧”  21以身许国岂邀名

1.激荡“奋然为之”的精气神  作者:魏寅  时间:2018-12-03

  展现深圳从落后小镇崛起为现代都市的电子屏幕,反映上海陆家嘴建设成就的实景沙盘,标注科技创新实力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模型……连日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引发广泛关注。一件件精心布置的展品,刻着时光的印记,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一切伟大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回首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研发运载火箭“上九天揽月”,不难吗?我们制造深海探测装备“下五洋捉鳖”,不难吗?从农村改革的破冰、经济特区的创办,到物价闯关的尝试、市场经济的探索,哪一项改革目标的实现、发展成就的取得,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的?然而,正如古人所言,“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正是靠着亿万中国人的“奋然为之”,我们闯关夺隘、攻坚克难,书写了改革开放的辉煌篇章。实践证明,砥砺奋斗精神、激荡奋斗情怀,就能不惧一切艰难险阻。

  有外媒曾说,世界上有一群“最勤奋的人”,在短短几十年间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今天,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面对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责任使命,我们尤须抓稳历史的接力棒,跑好自己的这一程,用奋斗托举起更多“大国重器”,创造出更多“中国传奇”。

  “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精神,堪称中华民族赓续千载的文化基因。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回溯人类文明史,似乎没有哪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里,能有我们这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中国人民深深懂得,环境和条件越是艰苦,越需要蓄积“奋然为之”的决心和意志。这种奋斗的精气神,在时间流转中从未断绝,也必将在我们手中实现代际的传承。

  不可否认,现实中也有一些人对奋斗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常常气馁于奋斗征程上的困难与挫折。然而,我们应当牢记一个朴素的道理,奋斗也许一时不能有所获得,但不奋斗就什么也没有。奋斗是人生的关键“变量”,许多人正是靠着奋斗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勇做生命的强者,在坎坷道路上留下奋斗足迹,这本身就是一部长篇杰作。在这个意义上,奋斗是幸福的,奋斗让生命有了厚度,也有了长度。正因此,与其守候在静止的岸,不如做一只飞驶的舟;与其当一块被动的靶,不如做一支呼啸的箭。而时代也总是给予那些奋进者、搏击者以丰厚的馈赠。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在这个机遇充分涌流的新时代,只要敢于奋斗,生命就不会褪色,人生就能更有质感。《人民日报》( 20181203 04 版)

2.让法治信仰照亮每一颗心灵    欧阳晨雨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如果没有法治信仰,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唯有让法治灯塔在每一名官兵心中闪耀,才能真正立起法治权威、维护法治秩序、凝聚法治力量。

令严方可肃军威。回望我军的骄人战史,严明军纪确保了全军上下规范有序,确保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畅通无阻,也为克敌制胜提供了法治利器。改革开放40年,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向世人展示了威武之师、和平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铸就了“改革中国”最坚强的后盾。

法治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从20世纪80年代推动军队建设法制化,到90年代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从21世纪初不断提高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推进,法治信仰正在融入人民军队的血脉,浸润全军官兵内心深处。

法治信仰,澎湃精神的力量。从法治观念到法治理念,从法治思维到法治方式,对法治的信奉与执着,蕴藏着无穷的精神力量。一支法治化军队,不仅具有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更将法治信仰根植于全体官兵心间,形成共同的法治追求、法治目标,由此凝聚和激发出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就像穿越峡谷的激流,飞奔向海、势不可挡。

法治信仰,坚定前行的步伐。心中有信仰,思想不迷航。法治一旦成为信仰,不仅从灵魂深处指引立法者创制良法、执法者施行善治,更从精神上引导官兵遵规守纪、服从命令、履职尽责,确保全军目标清晰、步调一致,向着既定目标全力奋进。

法治信仰,鼓舞强军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全面深化,全军官兵踊跃投身法治实践,感受法治带来的治理威信、权利尊严、便捷管理、安定秩序,从内心尊重法治、信奉法治、坚守法治。当全体官兵秉持法治信仰,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拥有了更为强劲的法治动力。

改革强军鼙鼓在闻,依法治军步履铿锵。历经法治洗礼、拥有法治信仰的人民军队,必将开创新时代强军事业新局面,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3.人民日报12月4日评论员文章:中国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论习近平主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重要讲话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深刻把握世界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郑重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坚强决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劲正能量。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40年来,中国从濒临“被开除球籍”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47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回首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尽管40年来我们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就,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就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面向未来,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前不久,我们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参展,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再次表明中国支持自由开放贸易、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不会有任何动摇。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宣示的,“中国将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鼓励公平竞争,主动扩大进口。今后,我们将每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世界进一步敞开中国市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将继续致力于与各国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在世界银行最新《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较前一年上升32位,成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中国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条件。

习近平主席宣示:“中国下决心将减贫进行到底,到2020年彻底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40年来,中国正是以这样的决心和信心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就不仅能赢得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也一定能够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争取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4.曹培鑫:科技理应让生活更美好  2018-12-03 00:22 环球时报 曹培鑫

从社交网络到移动支付,数字技术带给日常生活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人们常常会忽视,创造了如此多的“善”的其实不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对技术的善加使用。也就是说,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伦理的关照,才能保证其持续为善,而不去作恶。

  以新媒体技术为例,带给人们生活种种便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App)大部分是由商业公司研发推广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赚取利润。因此在服务与盈利之间如何保持平衡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为其服务的对象正是广大用户,而其盈利的来源也是同一群人。

  近日,据媒体报道,种类繁多的校园App,正在深度介入大学生的线上购买足彩,从打水、洗澡到上课点名都有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App相伴。令人遗憾的是,难以计数的校园App非但没有为大学生活提供便利与支持,反倒“绑架”了他们本该心无旁骛的读书时光。这些App与学校教学、校园服务和管理高度整合,往往带有强制和惩戒性,学生为了在学业成绩、学习表现方面获得学校认可,不得不大费周章,陷入打卡和签到的无谓奔波中。

  实际上,被各种手机App困扰的,当然不止于大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着许多App。因此,反思新媒体技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服务与盈利”如何保持平衡直接关系每个用户新媒体时代的日常生活。

  新媒体技术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一种是借由大量用户的使用产生规模效应,也就是每个人只需支付很低的费用,就能累积成可观的总体收入;另一种是通过向用户投放广告获得赞助商的资助。当然,在第二种盈利模式里,广告商看重的,仍是用户量的多少。也就是说,两种盈利模式的关键都取决于用户数量。

  新媒体技术公司就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工厂,它所有利润的来源都是在这工厂内默默为其“打工”,却从来不索取报酬的用户们。这些用户之所以“自愿”地为工厂无偿劳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通过享受服务间接获得了报酬。

  既然如此,在探讨“服务与盈利”的二元关系时,我们便可以找到更明确的立场,得出更清晰的结论:用户为新媒体公司创造了价值,所以新媒体技术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更应该认识到,用户是新媒体技术的主体,一切技术的发明使用,都应该围绕满足用户的需要。

  不仅如此,新媒体技术还应当为保障用户的使用安全负起责任。如果每个用户都是为新媒体技术公司无偿劳动的“打工者”,那么“工厂”是不是应该为其“工人”们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呢?许多“工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比如网络成瘾、长时间使用屏幕导致的视力受损、保持某种姿势过久导致的身体问题等,应不应该算作“工伤”呢?传统的工厂对其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工伤补偿,而目之所及,新媒体技术公司似乎还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5.新能源汽车如何“断奶”不断电2018-12-0318:48:16 来源: 新华网   李 介

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经济,备受百姓欢迎,行业前景可期。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按照政策规定,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逐渐减少,并将于2020年彻底取消。“断奶”在即的新能源汽车,在充电难、续航短等技术短板仍存的情况下如何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使得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对新能源汽车车主来说,电量是否充足,充电是否便捷,是行车路上的头等大事。当前不少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仅可满足百姓基本出行要求,周末和节假日出门远行便犯了难,中途断电找不到地方充电更是愁煞人,一些车主为此患上了“里程焦虑症”。有群众反映,由于用电情况会影响里程长短,开车都不敢开空调。如果这些短板不能得到解决,即便有环保、节能、高科技等概念“撑场面”,新能源汽车也很难真正走进用户心中。

  产业能不能发展壮大,最终由消费者说了算。消费者不买账、不掏钱,再好的技术也没用。“断奶”后的新能源汽车想要继续火下去,必须先打败技术“拦路虎”,比如,在电池等核心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同时,还要在充电桩等相关配套设施上发力,加强部门间协作,着力推动解决充电桩进小区难、充电设备维修不及时、充电位被占用、地方保护等突出问题。

  只有确保新能源汽车“断奶”不断电,打消消费者的“里程焦虑症”,新能源汽车才能跑得更远。

6.汽车社会呼唤文明细节(人民时评)

2018年12月03日06: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2月2日是第七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公安部等八部委以“细节关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文明意识,为交通安全环境持续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乘坐网约车时,曾遇到这样的场景:司机上一秒还在对着手机,和同行们议论“拉了多少活挣了多少钱”,下一秒,眼前就突然冒出一辆飞快的电动车。可以说,危险就近在咫尺。交通事故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不留神,就容易酿成“飞来横祸”。如果每个人在驾驶过程中都能令行禁止,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好每个细节,道路交通会变得更加安全顺畅。

  谈及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有两个显著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交通规模大。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近些年来我国机动车和驾驶人始终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018年11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2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4.0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67亿人。多一辆车,就可能多一分风险,多一个驾驶人,交通安全管理就多一个挑战。

  另一个特点是管理精细化。基于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交通管理部门积极作为,主动创新,深化驾考、车检改革,着力加强人、车治理,源头防范“带病上路”;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应用,努力让交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如今在很多大城市,智慧灯杆、高清探头比比皆是,它们是道路交通安全总体平稳的重要保障。

  即便如此,再精细的管理也无法取代交通参与者的自律自觉,“总体平稳”之余仍有一些事故发生。比如,笔者曾多次到重庆采访并了解到,当地山多、坡陡、沟深、桥梁隧道多,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先天不足。为此,当地在交通安全管理上下足了功夫,甚至想出“多车道汇入控制系统”等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金点子。可是谁曾想到,就在今年的10月28日,当地的一辆公共汽车竟然冲出护栏、坠入江河。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竟然是一名乘客忘记下车、与司机发生冲突导致的人为惨剧。

  血的教训再次警示我们,汽车社会呼唤文明交通。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如果每个人都不关心“汽车文明”,那么“汽车梦”的实现将会是一场灾难。还有人说,开车挺考验人的,车速快不快,全靠油门踩,安全带往往是没人查就没人系。其实,文明就在每个人的心中,面对红灯,是一脚油门还是一脚刹车?面对堵车,是焦躁不安还是耐心等待?面对来电,是接听还是忽略?甚至面对生计和利益,是疲劳驾驶还是安全第一?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关乎生命的大事。

  一脚油门、一个红灯,这些事关交通安全的细节,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尺,反映出群众的文明素质。前些年,醉酒驾驶酿成无数悲剧,如今“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深入人心;前些年,挤占便道时有发生,如今公交优先、礼让急救车等日渐成为共识。这种改变经历了持续不断的严格执法、宣传教育,正是文明出行养成的过程。

  安全文明迈出一小步,社会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当然,“做文明人、行文明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未来仍需各地各部门持之以恒、多措并举、从严管理。也希望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摒弃交通陋习,从自身做起,于细微处改进,让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意识植根心底,共同守护交通出行的“平安大道”。       7.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评论员观察)

——展望正在到来的“智慧社会”

李浩燃2018年12月03日06: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网红”机器人成为讲解员,智能家居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语义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从电子产品、汽车、医疗产品到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从台前的展品到后台的服务,在前不久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一大亮点。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也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科技发展大势,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对推动我国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价值。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坚定了信心、提供了遵循。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概念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算法、大数据、5G等词汇已为公众所熟知。回溯历史,如果说工业革命是机器替代了人类的体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因此,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我们才能紧紧抓住这个战略制高点。

  事实上,随着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等关键要素的积累和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专有名词,它已经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现实中,无人驾驶汽车正在不断升级,智能机器人可以提供高效的社区服务,而依托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既可以快速诊断疾病,也能一分钟就完成一个安全分析师一年分析数据代码的工作量。相关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而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可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应当认识到,人工智能并非独立存在的技术,而需要依托于产业,进而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线上购买足彩》,制定了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以人工智能的“鼎新”带动传统产业“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未来,人工智能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技术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正因此,尽管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潜力还有待挖掘,融资环境还有待优化,人才瓶颈还有待破解,我们仍然必须敢于闯进创新的“无人区”,变“跟跑”思维为“领跑”思维,潜心蓄力、久久为功。

  有人说,谁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谁就把握住了未来。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错失的宝贵机遇。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夯基垒台、补齐短板,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相信我们一定能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智慧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8.打赢环保的“作风保卫战”(评论员观察)

李洪兴  2018年12月03日06: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过去一年多,作为“亚洲重要湿地”的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被非法围垦700多亩,围堰长度达2公里多,地貌遭到较大破坏。群众多次举报,七部门执法10余次、出动人员近千人次,非法围垦却一再“卷土重来”。最终,在当地纪委监委督办下,问题才得以解决,10名党员干部被问责。此案暴露出环保执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值得重视。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好生态看得见、摸得着,但破坏行为往往“暗流涌动”。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例,本来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当地村委会却违规签订承包协议,导致湿地滩涂被围堰开垦。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制止措施,却是“止止痒”而非“动手术”,甚至在执法过后,不法分子又在夜间作业,防不胜防。环保执法之艰难,不法行为之狡猾,让生态湿地沦为“环保失地”。

  客观来讲,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漠视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制止也有执法。但是,有行动不意味着真作为。一位干部道出其中缘由,“只要有一个部门较真、担当,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不可能持续一年多。”显然,环保执法需要动真碰硬、敢于亮剑,否则,表面上执法频繁、阵势强大,却起不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就会损害执法公信力,让不法者更为猖獗。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执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需要警惕。比如,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度违法违规开矿、企业偷排偷放,陕西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圈地占林数年内难以拆除,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始终得不到解决,背后一个共同症结就是,一些地方的时任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失守、整改不力、落实迟缓,乃至违反政治纪律,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甚至与不法者沆瀣一气、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伞。可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与保护自然生态同等重要的,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责任,到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领导干部的权责也更加清晰。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今天,打赢生态环境保护的“作风保卫战”,才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绿色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可以说,如何发展、怎么保护,不再是有没有共识的问题,而是怎么执行落实的问题。少一些观望、畏难、推诿,多一些主动、勇气、实干,我们就能保护好一条条“生命线”、一座座“母亲山”,湿地绿肺也会真正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9.文化交流,沙漠驼铃奏响新乐章(新论)

建中2018年12月03日06: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通过文化交流推动“民心相通”,使人文交流与丝路沿线各国各领域的发展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习近平主席要求,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文化交流合作,无疑是这幅“工笔画”上的一抹亮色,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早在1000多年前,从盛唐古都出发的商旅驼队,用脚步丈量古亚欧大陆,驼铃不绝的商贸大通道,成为融汇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文化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因互鉴而精彩。古丝绸之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建设新丝绸之路,也应通过文化交流推动民心相通,使人文交流与丝路沿线各国各领域的发展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5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正逐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其中,国际民间组织正在成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以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为例,不久前的“2018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张家界)峰会”上,保加利亚工商会、哈萨克斯坦丝路工商会、古巴商会、科特迪瓦工商会等18个工商会组织加入总商会,成为其团体会员。目前,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已拥有77个国家的129个国家级团体会员。不断增加的新鲜血液,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增添了更多动力。

  回想古丝绸之路,天高路远,正是靠“沙漠之舟”骆驼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翻山越岭、驰骋大漠。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交易的商品不同,但各国渴望交流、互联互通的和平发展愿望是相同的,像骆驼一样埋头奋进、坚忍不拔的精神是相通的。丝路精神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内生动力。而要实现民心相通,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充满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让置身不同文明的人达到文化和心理上的近距离。这种情感同频共振有赖于文化开放包容、文明互学互鉴。

  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共建“一带一路”,也应该以创新模式搭建网络平台,推动高效便捷的文明互鉴。通过“网上丝绸之路”,搭建项目对接、资源共享的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平台,使文化交流步入快车道,让文明互鉴没有隔阂、没有距离,从而开启“时时连接丝绸之路、人人都是丝路起点”的文明交流新模式。这样的平台,不仅是社交资讯平台、商贸交易平台、金融投资平台,更是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发挥着咨政建言、舆论引领、理论创新、公共外交等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国际商协会组织,可以联合丝路沿线各国国家商协会、专家学者以及各国智库共同组建“丝路智库联盟”,为丝路文明的复兴和繁荣、文化产业及衍生领域的发展提供政策、经贸、社会、人文等咨询服务和宏观发展报告,为创意、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为区域内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独行快,众行远”。共建“一带一路”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正因如此,更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让沙漠驼铃在新时代继续奏响文化交流的动人乐章。

10.你我的温度就是社会的温度(民生观)

周珊珊 2018年12月03日06: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有段视频火了。一个姑娘找工作屡屡碰壁后,用手机对准空荡荡的地铁车厢,拍了短视频,写下一行字:“投简历、被拒绝、再投、面试、放弃、等通知……成都,留下我吧。”

  让她没想到的是,传到网上后,这条短视频收到了超过8万次点赞和1.7万条评论,留言里全是安慰和鼓励的话。成都地铁官方账号也回复了,为她加油,还送了她一张地铁纪念票卡,鼓励她“留下来吧”。

  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城市中不少人都是独自在异乡奋斗打拼,家乡、父母虽然让我们感到温暖、充满力量,但十分遥远、难以触及。正是这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有时会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感到挫败和沮丧。而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来自城市发出的温暖信号,则会让自己产生“总有人偷偷爱着你”的感觉,从而鼓励奋斗中的我们,坚持下去、再次出发。

  这种善意和温暖并不罕见。“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40分钟”“司机在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形式虽不一样,但内核同样暖心。

  有社会学者说,社会网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连接”和“传染物”。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连接是靠分工合作产生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手,这样看似无意间的善,是会传染的,会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形成表达善意的“链式反应”,让善行和善心层层传递、放大。

  社会的发展需要硬邦邦的宏观指标,也同样需要包容和温暖城市里个体的“柔性数据”。每个个体具体而微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组成了温暖而向上的大社会。

  “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意味着冷漠,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袋有热度的血液、每一笔饱含关爱的善款、每一束守护安全的亮光,都能给人前行的力量,更能在无形中感染他人。你我的温度,就是这座城市的温度,就是这个社会的温度。让我们努力温暖身边的人,向外扩散善意和温暖吧。 《篮彩购买app》( 2018年12月03日 13 版)

11.“用人以公,方得贤才”(人民论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李洪兴责任编辑:赵阳2018-11-3016:070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如何选人、怎样用人,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直接影响着人心。“要坚持公正用人。用人以公,方得贤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引人思考。

古人言,“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选贤任能,首先应以“公”为要,做到公道正派。选人用人是一件大事,但知人善任却绝非易事。正因此,在干部考察选任的每一个环节,凡事都要出于公心,一切都应重视公论,切忌凭个人好恶下判断,依亲疏远近徇私情。反之,在此过程中,一旦为私利所迷、为诱惑所动、为人情所困,不仅难以服众,更会败坏风气。“公生明,偏生暗”。在选拔任用过程中,切实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才能让德才兼备的好干部脱颖而出,不断强化人才干事创业的正向激励。

用人以公,不仅体现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应贯穿于干部评价、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公正评价干部、公道对待干部,才会让干部真切感受到组织的公正是自己最大的依靠。一位干部曾被人举报,纪检监察机关遂发函询问。在对当事人的书面说明材料进行评估分析后,有关部门采信了说明并再次发函反馈。后来,这位领导干部在组织生活会上郑重宣读了来函,并珍重收藏。在相当程度上说,组织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公正处置、对履职表现的公正评判,更能凝心聚力,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振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从根本上说,公正筑牢于制度之中。“伯乐相马”的故事,人皆熟知。伯乐独具慧眼,拥有识人用人的眼光和提拔人才的胸怀,故而为人所称道。然而,为改革发展事业甄选人才,单靠少数“伯乐”是不现实的,也是靠不住的。说到底,还是要靠科学的机制、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相信制度、依靠制度,用纪律和规矩确保选人用人出自公心、刚正不阿;健全制度、遵守制度,以制度的权威为事业和风气打上“公”的底色。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主观性盲区和误区,加快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现实中,海潮大小跟天体引力相关。在管理学上,也有类似的“海潮效应”:越是尊重人才、公正用人,越能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尚贤者,政之本也”。践行“用人以公”的理念,健全“用人以公”的制度,公平公正识才选才用才,我们何愁不能激荡正气,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2.“身份证照可重拍”凸显服务理念大转变

张涛   2018年11月30日07: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公安部11月29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自即日起施行深化治安管理“放管服”改革便民利民6项措施。其中包括居民身份证相片“多拍优选”服务,群众如果对拍摄的居民身份证相片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新拍照3次,从中优选满意相片。(相关报道见A3版)

身份证照片太丑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烦恼。前些年,曾有媒体专门做过调查,对自己身份证上的照片52.3%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其中12.5%的受访者非常不满意。由于觉得相片太丑,不少人羞于向别人展示身份证。一些身份证照片与本人差距太大,也给当事人在使用身份证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容易被怀疑是冒名顶替。

身份证照不好看,有其客观因素限制。身份证照不是写真照片,主要功能是提供高度真实的人脸辨识度,因此照相时不能化浓妆,不能戴首饰,必须露出额头和耳朵,相片也不能进行后期处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身份证照的“颜值”。不过,公安部门在办证过程中缺乏人性化的服务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效率,很少与拍摄对象沟通,有些时候在当事人还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拍摄,很多人也不能当场看到照片,往往只是在拿到身份证后才知道被拍成了什么样。

过去,对于公安部门来说,注重的是身份证照的真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美观性。事实上,大众对于身份证照的诉求也在不断提升。一代身份证采用的是黑白照片,囿于当时的拍摄及制作技术,照片谈不上美观,但少有人提出不满。到了二代身份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大众自身权利意识的增强,很多人对本人身份证相片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公安部门应与时俱进,积极回应公众诉求,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身份证相片的满意度。

2014年7月,山东省济南市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居民身份证照片“多拍优选”措施,民警一次为群众连续拍摄3张照片,群众通过微机显示屏现场选择一张照片作为身份证照片,如群众不满意,可进行二次拍摄。这一做法引来不少网友点赞,“这才叫为人民服务!”随后,许多地方都陆续推出类似服务。如今,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多拍优选”服务已具备在全国推广的条件,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这一人性化举措。

身份证照可重拍”凸显公安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提升。对于群众来说,乘车、住宿、旅游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身份证,它不仅仅是证明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更是展示个人形象的一张名片。除了真实、准确、符合规定外,人们更希望身份证照也能大方漂亮,展现个人最美的一面。作为身份证的拥有者,公众也有权要求“我的证照我做主”。公安机关换位思考,改进工作,在依照相关技术标准免费为群众采集照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需求,这是最实际,也是最能体现服务意识的一面。

身份证照可重拍”不应只是多几次选择,还应包含服务的重塑。一些地方准备了多套衣服、镜子、木梳、粉饼、发卡等,方便群众拍照时使用。北京等地还试点身份证自助办理业务,群众可以通过自助设备独立完成拍照。相较于人工拍摄,在一个完全自主的环境下拍照,人更容易放松,拍出来的照片也更加自然。这些服务方式的改进,都值得肯定和推广。

13.   让高雅艺术走向大众

2018-11-30 08:43:59 来源: 人民日报

奋进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大家拥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渴望着更好的文化产品,期待着更优质的文化资源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典音乐因其高雅,往往与“小众”紧密相连。最近几年,交响乐在一定范围流行起来,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就在这段时间,享誉世界的一流交响乐团、闻名遐迩的国际古典乐坛名家,纷纷“组团”来到中国。在国家大剧院“醇·萃古典”系列音乐会中,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柏林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圣切契利亚交响乐团等名团相继登台,杜达梅尔、蒂勒曼、巴伦博伊姆、泰米尔卡诺夫、帕帕诺、阿什肯纳齐、郎朗、穆特等国内外名家纷纷亮相。多场音乐会未演先热,一些场次刚一开票就被抢购一空;有的音乐会因为“一票难求”,现场还采取了加座等措施。国际一流乐团踊跃来华、呈现精品,为国内演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舶来品”的交响乐,为何能在中国收获众多粉丝,特别是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客观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相关演艺市场从无到有、日臻成熟,音乐会的市场运作、营销模式与时俱进,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演出平台,也日益得到世界一流乐团的认可。这些,都为交响乐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的需求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发展传奇。在物质更加充盈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奋进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大家拥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渴望着更好的文化产品,期待着更优质的文化资源。因此,以交响乐为代表的高雅艺术的发展,正是人们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欣赏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生动注脚。

  从更宽广的视野去观察,古典音乐、高雅艺术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得益于我国文化事业的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努力推进文化资源整合,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与活跃了演艺市场。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健全,一些文化企业和文艺院团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艺术的普及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前不久,某网络直播平台举办音乐季,邀请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等6家国家级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定期驻场演出,尝试推广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互联网+艺术”的创新模式,让手机直播间变成“网络大剧院”;6场演出的累计总观看人次超过1500万。这启示我们,只要永葆创新精神、涵养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思维,善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应用,就能为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的传播和创新开掘更广阔空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将进一步激活文化演艺市场,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更好的公共文化生活。 (王 珏)

14.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2018111605: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陈禹潜

当代青年没有获得感、缺乏目标?面对社会上的一些片面观感,数据给出了更加客观的结论。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显示,在所有年龄段中,2130岁的年轻人在“当前获得体验”一项得分最高,在“未来获得预期”一项同样位居前列。报告澄清了社会对青年的一些误读,也显示出中国青年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积极心态。

  根据蓝皮书定义,获得感主要指民众在社会中通过努力,从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之后的认知体验。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感早已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涉及教育、就业、医疗、法治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指数”。青年在这一项上的高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予青年的成长空间更加广阔。当外卖小哥雷海为在《篮彩购买app》夺魁;当一批批“90后”青年走上工作岗位,报效祖国;当归国创业的留学生日益增多,“回祖国去”成为潮流……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优良的条件,让青年有“立志做大事”的激情和期待。

  除了客观数据传递出的青年状态,中国青年的价值观也非常正向积极。《篮彩购买app》根据大量问卷调查得出,“90后”青年个人普遍持有正向、积极的社会价值观,重视集体主义、人文关怀和权利平等。另一项针对青年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6.4%的受访大学生将大学看作人生奋斗的新起点,80.3%的大一新生对此表示认同。大学生们的雄心壮志,反映出当前青年一代昂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状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高获得感和正向价值观,必然会给整个社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同时也要看到,青年获得感数值稳步提升背后,也潜藏着一定程度的压力。这其中,有一些是工作的压力,比如初涉职场,工作技能生疏,岗位竞争激烈;有一些是生活中的困扰,比如刚入社会,收入不高,生活开销负担较重;还有一些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困惑,比如没有清晰的职业前景和规划,等等。一些年轻人在面对压力时心理“内存”不够,导致了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被专家称为“压力自我复制”。化解“青春烦恼”,需要有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三观”,经风雨见世面,创造出人生更多的可能。

  没有谁的青春是容易的,春天有鲜花也有泥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的青年群体,需要更加奋发向上,勇做生活的强者。长征七号火箭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担纲研发C919的中国商飞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以上;还有“90后”副院长刘明侦,“90后”女博导杨树,新时代的青年正以奋斗者的姿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对全社会来说,要对青年群体多一分理解、包容与帮助。多解决青年群体的现实难题,向他们敞开机遇之门,帮他们涵养信心与耐心、纾解压力,让更多青春身影轻装前进、踏实奋斗。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年的成长推动着社会进步,青年的诉求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部分。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给青年更好奋斗舞台,用青春作桨,驶向梦想彼岸。《人民日报》( 20181116 09

 15.港珠澳大桥彰显“中国精神”引领齐心共圆中国梦

【篮彩购买app】1023日上午10时许,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一声宣布,金秋十月的伶仃洋上,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建成通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再次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与豪迈。

【篮彩购买app】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港珠澳大桥建成的开通,有利于加强香港、澳门同内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必将为粤港澳三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港珠澳大桥,既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希望!当年伶仃洋大桥的规划是为打通中国对外开放的通道。而今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必将进一步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今天我们正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让我们继续带着这份骄傲和自信,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行!

【篮彩购买app】同心        梦想          科技          自信        奋斗        复兴

中国人再创世界奇迹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中国梦生动案例

港珠澳大桥彰显大国重器之伟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中国制造、中国创新的又一力作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人民意志、人民力量的又一力作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国家意志、国家战略的又一力作

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一桥越沧海,港珠澳大桥正是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繁荣的缩影,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展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更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引领我们齐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素材锐评1港珠澳大桥彰显中国精神引领齐心共圆中国梦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桥。港珠澳大桥工程是国家的重点工程、超级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的跨海通道工程。其中岛隧工程为控制性关键工程,规模大、技术十分复杂。七年来,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国内外专家咨询等,最终成功建成。港珠澳工程不仅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书写着国家强大的新篇章。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同心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与内地的交流日渐频繁,港珠澳大桥开通,在缩短地理距离的同时,更深化了同胞血缘之情。大桥的建设,有助于让香港人看到内地的进步和发展,强化港人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大大促进国家建设利益共同体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自信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大桥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也被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设工作者们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通过科研攻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因此大桥的建成通车无疑也彰显了建设者们的技术自信与实力。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复兴桥。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港珠澳大桥务必将成为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一桥越沧海,港珠澳大桥正是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繁荣的缩影,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展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更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引领我们齐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素材锐评2       港珠澳大桥彰显大国重器之伟力

  港珠澳大桥,吸引了世界目光聚焦,国人为之振臂高呼。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通仪式并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让港珠澳大桥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也让中国制造再次惊艳了世界,彰显了大国重器之伟力,见证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奇迹。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国家意志、国家战略的又一力作。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跨伶仃洋,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可以说,港珠澳大桥从20091215日开工建设的那一刻起,就凝聚了国家力量、人民智慧和辛勤汗水。从开工建设,到20177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再到今天的正式开通,再一次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中国制造、中国创新的又一力作。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共约29.6公里,包括九洲、江海和青州三座通航斜拉桥,19.6公里的非通航孔桥、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桥梁和隧道的东西两座人工岛。岛隧工程项目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难度最大地方。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找到世界上在沉管安装领域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对方开出天价1.5万欧元,经过多次谈判,谈判员提出3亿元人民币,却遭到荷兰人拒绝。被多次拒绝后,林鸣带领团队自主攻关,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港珠澳大桥,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在造型上,亦或是在美学上,都堪称完美,不仅体现了我国建桥水平的先进,更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港珠澳大桥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有一张新名片。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人民意志、人民力量的又一力作。把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从4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使得珠海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同时和香港和澳门陆路相连的城市。可以说,建设港珠澳大桥,是几代人中国人的夙愿,也是三地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呼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新桥、复兴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既凝聚了人民力量,也凝聚了人民智慧,更凝聚了人民汗水,是“一国两制”下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心心相印、携手奋进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民心桥”。相信,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从而增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互动和人文交流,有利于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速融合、实现共赢。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接通的是民心相融之路,书写的是中国崛起奋进之势,见证的是大国重器之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16.人民日报评论部: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①2018年11月12日04:55  来源:人民

近期,从高铁“霸座”,到公交“互殴”,发生在公共场域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谴责,也引发了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严治党,铁腕正风反腐,干部作风得到空前转变,党的面貌为之一新,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风气、增进现代意识、提升法治思维。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系列评论,希望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我们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思考人的现代化课题,推动构建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的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编

  如果长时段观察中国社会的风气变迁,文化史学者可能会用“清新社会”来形容近年来公共场域的改观。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已成当代饮食守则;在景区,乱扔垃圾、折枝摇树的现象越来越少;红白喜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礼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净化着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文明、理性正在成为时代的底色,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期发生在公共场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才显得格外刺目,引发舆论普遍谴责。因坐过站,重庆万州一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车辆坠江;同样的原因,北京一乘客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机,造成事故;高铁和公交上公然“霸座”,无理取闹;面对警察的正常执法,撒泼打滚、胡搅蛮缠……此类不文明行为的个案,引发网友留言:你的公民素质已“欠费”,文明“余额”已不足。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某种程度上,公众的“义愤”构成了健康社会的免疫力,形成了社会向善的道德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否则,就像有网友批评“霸座”者:“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的确,仓廪实而知礼节,每个时代都有相匹配的时代精神与公共守则。乡间大客车或许可以“喊一嗓子、停一脚”,城市公交却必须到站才能停车;熟人社会,很多事还可以“行个方便”,现代社会,尊重规则是对权利的保护。我们要让美德和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以公共文明塑造公共场域,构建匹配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举手投足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对整个社会来说,实现精神上的现代化也是一次文明再造的契机,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法治和规则同样如此。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社会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的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就像机动车要靠右行驶一样,如果有人“赶时间”选择逆行,固然得到了一时的便捷,但也制造着安全隐患。正因如此,我们信仰法治、遵守规则,是为了让公共空间变得稳定、可预期。规则是文明的内化,被普遍遵行的规则就像安全带一样,是社会健康运行的安全保障。

  公共场域的文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熟。思想者说,对文明的真正检验,不在于人口多寡,不在于城市规模,不在于庄稼产量,而在于看这个国家造就出了什么样的人。许多人都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谆谆提醒中国公民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正如在一滴水中折射出太阳,一个果壳里藏着整个宇宙,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文明的因子。文明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体现在你我日常的举手投足、洒扫应对。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当中国出境游突破1.3亿人次,每一个乱丢的瓶子、乱闯的红灯,都有可能影响别人的文明观感。这就需要我们以“文明使者”的自觉,体现出和大国身份相适应的文明教养,与“礼仪之邦”相匹配的中华风范。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构建匹配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就是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而我们社会也将因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闪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文明之光,照亮前路、引领未来。《人民日报》( 20181112 05 版)

17.人民日报评论部: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②2018111304: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追问:面对流动社会,公共安全该如何保障?在道德教化之外,怎么做才能惩前毖后?对此,近日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用法槌作出回应:法治。在3起与之类似的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结果,让密切关注公共安全的人们感到宽慰。

本系列评论第一篇《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刊出后,引发网友热烈反响。正如网友在留言中写到的,“文明靠法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应该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这能从一系列公共话题的探讨中得到印证。面对侮辱烈士名誉事件,鼓励“骂回去”的少了,呼吁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权立法者多了;看到因延误而大闹机场,一道起哄者少了,认可“黑名单”制度者多了;对于警察执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立场,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宽松软”。对热点话题,公众的探讨越来越不局限在事实浅表,而逐渐向法治层面深入,这是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也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开车逆行、违法占道停车等“目中无法”的现象依然不少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存在一个“文明的剪刀差”: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一些人越来越懂得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却常常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以致每每“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事实上,珍视自己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上网谩骂;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诊疗机会,不等于一言不合就挥拳伤医。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诱发争端的导火索。正如法律格言说的那样:“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换句话说,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涵养法治意识,呵护的正是社会文明。醉驾入刑后,喝酒开车者大为减少。人们从一开始的“忌惮严查”到后来“自觉遵守”,再后来,同桌都来劝着“开车别喝酒”。一个法条改变的不仅是路上的文明,更有饭桌上的风气,是行为更是思维。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法治会不会显得人情淡漠?应该说,法治社会之治,确实迥异于熟人社会,但它并不意味着冷漠无情,也从不排斥人间真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电子商务法的保障下,键对键的网络交易,可以比面对面的传统交易更安全;有法律保障的“常回家看看”,不仅在强调个人的尽孝义务,也在保障今后被孝顺的权利。那些因为遵纪守法而付出的“代价”,兜兜转转,最终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回报。

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这也意味着,涵养法治意识,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落实。正如飞机、高铁上对吸烟的“零容忍”,让烟瘾再大的烟民也能在旅途中安分守己。制度的刚性,不仅树立了稳定的法治预期,也助推了文明的“提速”。正因如此,当“高铁霸座”连续刷屏,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要亮剑、要刚性执法。保持权利边界的清晰可见,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以严格执法捍卫守法者的权益,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法治,正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不仅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法治这趟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窗外,大家彼此关切且彼此成就。         18.人民日报评论部: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③2018111404: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务员劝阻后却指责机舱管理不够人性化;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出租车发生剐蹭,未受伤的情况下竟索要高额赔偿;小区门口,未拴牵引绳的宠物狗吓到孩子,妈妈赶狗保护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脚踢……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人深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精神文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有时候,矛盾、误会乃至风险,常源于对规则的漠视。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会影响他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属于“明知故犯”,规则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规则妨碍了自己就破坏;更有甚者,认为守规则是笨拙、迂腐、怯懦,绕过规则得了便宜,才显得聪明、灵活、有本事。凡此种种,不仅容易引发矛盾、扰乱秩序,还会“摊薄”社会信任,带偏社会风气。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国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绝大多数人对法律令行禁止,是因为知道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但法律只是规则的一种。为什么有行人看到红灯亮起,仍不假思索地闯过去?为什么有人无视禁止吸烟的标识,转过头去就点上一支?为什么有人敢于“碰瓷”,信奉“越胡闹越有利”的歪理?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有时候还能占“便宜”。这样的苗头不刹住,也会影响全社会对规则的敬畏。对整个社会来说,无论是道德规范、行业规则,还是公司章程、校规校纪,恰恰是那些“软规则”的落实情况,展现着文明的水准与素质的高低。

前些天,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牵动人心。这场悲剧以血的代价警示人们,很多时候规则是生命的“安全带”。“一个不守规则的乘客,一位处置不当的司机,让15条生命瞬间逝去。”人们在愤懑、感慨、悲叹的同时也在反思,假如车厢里有人警示抢夺方向盘的法律后果,有人上前进行有效制止,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确实,当我们的社会氛围,能对不守规则的行为尽快给出否定评价和制止行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就能大大减少。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时代,不守规则的“代价”被显著提高了。无论是高铁上霸座,还是景区里破坏公物,只要被晒上网,就不得不承受来自舆论的谴责和压力。在不文明行为可能被随时随地“现场直播”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点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镜头感”。

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发现6岁的孩子正在“教育”违规的父亲:“我爸该罚,喊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就要处罚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违规的“代价”,但却从心底里认同“守规则才是对的”。为刚性的规则体系构建成风化雨的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才能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

不久前,有地方的教育部门对社交网络中的家校群“约法三章”,制定出提升网络平台交流效率的新规则。网友感慨,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19.人民日报评论部: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④2018111505: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私德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坐标锚定私人领域的界限

从集体哄抢到景区泡脚,从高铁占座到公交“动手”,违反公德的事件屡屡在网上引发热议。令人遗憾的是,不文明行为把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但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关于事件的深入讨论,都是一次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良机。经过人们的讨论,模糊的概念愈发清晰,抽象的条文愈发具体,应对的手段愈发明确。给类似行为持续“曝光”、向不文明现象勇敢说“不”的人越来越多,凝聚起全社会振聋发聩的正义呼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今天,现代化进程马不停蹄,社会文明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守护公德,理应出于内心的道德戒律,而不是做给人看,更不是有利可图。如果每次都要靠惨痛的教训“撞过南墙才回头”,提升文明素质的代价未免太大。这种道德自觉,并不来自玄奥的说教,恰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率先垂范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交警和司机接力为救护车开道,网友留言鼓励并报警拯救轻生女孩,市民自发设立并守护“爱心冰箱”,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精神支持易,切实践履难。相比隔着屏幕义愤填膺,老人摔倒扶不扶、目睹行窃管不管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踟蹰。道理其实都明白,但“知而不行”的困境背后,既有对价值的判断,更有对利益的考量。

有人认为:只要不违反公德,在私德领域可以任性而为。事实上,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无从寻觅。尤其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直播间”的时代,个人学术失信,对其他人不公平;明星绯闻频出,形成负面示范……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私德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坐标锚定私人领域的界限。事实上,在洒扫应对中涵养道德的涓涓细流,将汇聚成文明社会的汪洋大海。

在私利与公益的张力面前,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如果挺身而出,怎样做好则是第二个考验。乘客干扰公交车司机驾驶,是言语说服还是紧急制止?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是告知家长还是替人管教?遇到人员受伤,是参与急救还是呼叫求救?很多情况没有标准答案,但过程失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无论是急救教育进校园、应急知识进社区,还是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的深入,都旨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我们常说:见义勇为还需见义智为、见义善为。光凭一腔热忱,难免“好心办坏事”;如果酿成意外,反而会挫伤向善的积极性。

当然,不能苛责千钧一发时事事决策周密,侠肝义胆本身就是耀眼的人性光辉。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需要法律为道德护航,为合理的善行兜底。近年来,关于文明出游、公共场所禁烟等内容被纳入法律范畴,司法审判对家暴、虐待、遗弃等问题态度不断明确, 《线上购买足彩》专门设置了见义勇为不担责的相关条款……这些可喜的改变释放着法治的善意。一方面,对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通过法律的力量倒逼人们敬畏规则;另一方面,法律为公德撑腰,保证行善机制不贬值褪色。让良法推动善治,发挥制度法律与公序良俗的合力,文明大厦的基座才会越筑越牢。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在道德践履的路上,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以良好风气的软引导呼唤公德,以制度法律的硬约束护佑公德,文明的沃土就不会沙化。更关键是你我共同呵护,点点滴滴磨砺道德自觉,危急关头果断施以援手,这样,社会公德就不会遭遇破窗效应,文明的幼苗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20.人民日报评论部:文明也是管出来的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⑥2018111905: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线上购买足彩》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内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是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篮彩购买app》;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不仅需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也需要制度保障。只有从内因到外因共同发力,才能不断推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新加坡奇迹”让前往考察的国人深受触动;而从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来看,让国人内心更为震动的,是新加坡包括“鞭刑”在内的严明的法治和管理。40年后的今天,“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样的大厦,需要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态度去建设,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添砖加瓦。(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人民日报

  20.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求新”与“念旧”李树杰2018112105:30  

最近看了一出秦腔大剧。当大幕拉开,撞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浓郁的关中平原旧时迎亲画面。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阳刚汉子吹打抬轿,一股乡俗乡风扑面而来,一个悲凉壮美的传奇自此展开。这个距今近百年的故事,在今天观众看来,依旧毫无隔膜,令人感动。原因在于,创作者与时俱进,在艺术呈现上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也借助了一些现代的艺术手段。

  不少建筑也是如此。比如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公认新旧结合、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既有“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旧章法,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气息,将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结合。人居环境科学创造者吴良镛曾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造,采取的是清除“死亡细胞”,更生“新细胞”,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完善了现代生活功能。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想来,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新旧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新动能时说,新动能并非百分之百都是崭新的,绝大多数的新产业和新技术都将脱胎于传统产业、起步于传统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基础,则新技术、新产业将无法产生。有的地方结合自身优势与条件,敏锐抓住机会,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迅速闯出一片天地,形成了新优势。但也有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受客观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最尖端的人才和核心技术很难流向这里,却也一味地抛弃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盲目地炒作新概念、仓促上马新产业,结果得不偿失。这就是盲目“求新”,容易捡到芝麻丢了西瓜。

  不止于文化、建筑和经济发展,许多领域其实都有一个如何处理新旧关系的问题。“不能老用老办法,或者说,老的东西不能丢,这都不完全对。老办法里面有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是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里面也的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面对新问题新矛盾,老的办法不会用,或者全丢弃了,新的办法又想不出来,就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把握好新与旧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新旧相融,互为辉映,往往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 《人民日报》( 20181121 04 版)

2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以身许国岂邀名  2018111605: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近期新增“全军挂像英模”之一的林俊德院士,扎根大漠戈壁奋战了50余个春秋,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铸造国家核盾的艰辛征程中,生命不息而冲锋不止?那就是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

从林俊德追寻至老一代“两弹一星”元勋们,从王进喜拉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英,他们的人生是一首建功国家大业的英雄交响曲,也是一部以身许国的精神教科书。这些英模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格,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也展示着共产党人许党报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年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彪炳史册。仅贺龙元帅的宗亲中,就有2050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等的壮怀激烈。  

以身许国是一种燃烧生命的忘我奋斗。有哲人说,许国是生命的燃烧、报国是事业的奋斗。唯有燃烧,方能让人生出彩;唯有奋斗,才可为国家建功。“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导弹之父”钱学森,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感动中国人物”,一个个英模以忘我诠释许国、用奋斗践行报国,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邓稼先领军的团队,用一代人的拼搏,完成了一些强国需五代科学家接力攻关的核武研制工程;黄大年回归报国,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20年才能做成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这种忘我报国,何其可歌可泣。  

 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无怨无悔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着大我的憧憬、幸福着大我的幸福。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30余年,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的4000万颗种子;李保国在太行山扶贫35个年头,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造就千百群众的福祉……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脊梁。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多少英雄儿女为国家的富强而埋名献身。当今时代,奋斗是最生动的许国,奉献是最可贵的报国。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赤子,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书写俯仰无愧的报国华章。 《人民日报》( 20181116 04

22.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李浩燃2018111404: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文化经典,灿若星河。然而,那些最深沉、最恒久的道理,也往往最简单、最朴素。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便是这样一条质朴哲理。事无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生活中,一些人埋头苦干深挖一眼泉,最终收获了实至名归的成功;一些人左顾右盼寻找捷径,反而兜兜转转、屡尝败绩。“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实干则可说是连通“知”与“行”的桥梁,一“实”当先可以胜过百“巧”。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人;实干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

  今天,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实干精神?因为深化改革的航船行进至此,“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历经时间长河的淘洗,我们已经沉淀了丰富的改革认识论、方法论。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当此之时,无论是继续涉险滩、啃硬骨头,还是推动改革举措进一步走深走实,关键都在于激发上下同心、狠抓落实的精气神。改革关头勇者胜。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坚定不移、善作善成。涵养实干的态度,葆有实干的姿态,笃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砥砺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意志,我们终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今天,我们为什么一再呼唤实干行动?因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实干与担当,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离开实干,再漂亮的口号也是空中楼阁,再有分量的担当也难以落地生根;没有担当,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也当然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实干。为官避事平生耻,要实干就要担当,敢于接“烫手山芋”,敢于钻“矛盾窝”。庸碌无为、得过且过,乃是实干的天敌;打通梗阻、破解难题,贵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那些崇尚奋斗、苦干实干者,也必将练就担当的宽肩膀,不断提升个人的视野、能力与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是由实干定义的。回溯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我们之所以能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的是实干;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的减贫奇迹,除了实干别无他途。“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奋进新时代,实干就是硬道理。现在,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不我待,民族复兴的梦想渐行渐近。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将实干进行到底。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清谈客没有舞台,实干家未来无限。《人民日报》( 20181114 04 版)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副标题

ABUIABACGAAg2fOf2gUoprvm1wEw0A84tQo

线上购买足彩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闽清天儒初中、文泉初中和毓真女中几经分合搬迁、熔冶升华而成,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1966年前即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9月被确认为首批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2015年3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 class="hidden">华立股份